2014-05-28

「標籤化」與「集體恐慌」

今天(本月二十八號)傍晚我看到一個新聞,是一起自閉症患者被誤認為潛在犯的烏龍案件,不禁讓人想到我幾天前的舊文章中所說的,在發生重大案件時,我們總是會將犯罪者的個體給病態化、妖魔化,認為他是「有病的」或是「瘋狂且邪惡」的,然而這是解釋一個社會現象最不負責任的方式。這樣不但加深了對條件與犯罪者相似的群體、個體的歧視,同時也縮限了社會去進一步理解社會問題的空間

在今天的社會案件中,一位自閉症患者僅僅是因為他無法與他人溝通、解釋自己的行為,化解誤會,而將一個小小的誤解,動作的不同解讀,衍生成集體的恐慌,甚至還有人因此受傷,站在觀察者的角度來說,是十分荒唐而可笑的


新聞擷圖,取自蘋果日報網站

或許單一個體有一定思考、認知的能力,但是在群體中,會將思辨的能力交給其他人,而有不同思維、對於群體思考結果持懷疑的人卻往往被懷疑、孤立,更甚者,群眾不會思考,只會依照媒體所報導的、給予的去引導式的做出另類思考,得到匪夷所思的結果

今天發生了捷運隨機殺人案件後,經過媒體的渲染,是否群眾會有一種病態的恐慌與懷疑?對於公眾場合的異常因子有一種病態的危機意識存在?

其實不能去否定群眾的危機意識,畢竟集體的冷漠與輕忽,而導致悲劇的發生是最壞的結果,但是另一種情況,是我們對所有類似條件的情況,都做出過度的反應

在每一次的重大案件中,由媒體的報導產生的社會群體思考傾向,會讓我們去觀察與剖析犯罪者的個人特質、環境背景,試圖分辨出出他(或她)在我們「認為正常的」人相比,顯得「不正常且錯誤」的部分,接著我們會在社會中搜尋類似條件的人,貼上「標籤」,對他們提高警覺

然而就我說過的,人類會因為具備相同的個人特質或環境背景,就成為惡人嗎?這不是絕對的,因為變數已經達到混沌的層級了,一個微小的差異,就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行動,或許藉由統計與分析,是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有關罪犯生成的環境與條件的知識,但是,有沒有可能,根本就沒有這種關鍵環境與條件?或許一切都是混沌中的隨機?

所以,就像我們不知道怎麼樣的環境與因素「必然」可以把人導向正途,當然也不知道怎樣「必然」產生惡性因子,儘管我們可能很逼近答案了,但自在完全釐清之前,還是可能出現反例,而你預先設想的防護條件會漏掉這些反例,而對接觸到「防護條件」的「正常人」做出錯誤反應,將他視為「潛在犯」

今天的例子,就是一個具有社交障礙、不善於表達得正常人,僅僅是群眾認為他形跡可疑,就因此而被逮捕,仔細想想,不就是個接觸到「防護條件」的「正常人」被誤解的好例子嗎?

當然,你也可以說群眾對於精神疾病患有種錯誤的觀念,將他們視為潛在犯,不過這似乎跟很多重大案件的犯人會用罹患精神疾病做辯護理由有關,當然,這也是題外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